芜湖市财政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以来,市财政局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增长乏力等不利因素影响,主动担当、迎难而上,将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推动稳定经济增长等重点工作提供有力的财税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
一、2023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全力以赴向上争取资金项目。争取上级资金,今年以来,市财政局深入研究政策,千方百计助力各部门争跑项目,已累计争取上级资金205.5亿元。在新能源汽车国补资金和增值税留抵转移支付减少近20亿元基础上,增长0.7%。其中争取专项转移支付31.8亿元,增长29%,有效增强财政综合保障能力。争取示范项目,今年9月我市成功获批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成为安徽省唯一申报成功的地市,将获3000万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推动构建普惠金融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争取政府债券,今年全年,全市发行政府债券392.2亿元,较上年增长132%,创历史新高。其中新增一般债券2.9亿元,新增专项债券201.5亿元,再融资债券187.8亿元,在有效保障全市重大建设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进一步缓解了政府债务还本压力和隐性债务偿还压力。积极争取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44.7亿元,专项用于置换今明两年到期的公司信用类和非标类隐性债务。
二是千方百计推动增收节支。强化收入组织,成立市本级税源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税收协同共治机制,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充分挖掘税收潜力。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2.4亿元,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261.6亿元,增长11.7%;非税收入110.8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0.2%,较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实现收入量增质升良好态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408亿元,预计增长5%。强化支出管控,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执行控制行政开支具体措施,加大资金清收力度,截至目前收回结余闲置资金3.8亿元。快速分配直达资金72.4亿元,支出进度86.1%,充分发挥了财政“稳基础、惠民生”的保障作用。1-11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40.3亿元,增长6.8%。预计完成594.5亿元,预计增长2%。
三是多措并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控项目资金安排,年初预算安排45亿元,用于保障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但随着土地收入大幅下滑,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捉襟见肘,市财政局严格对照项目资金来源,对资金未落实项目一律不支持施工招标,对资料不全项目一律不予付款。扶持产业高质量发展,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助企纾困、支持十大战新产业25个优势细分领域、市场主体贷款贴息、预制菜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聚力支持高质量发展。兜牢“三保”底线,坚持把“三保”放在财政支出的优先位置,1-11月,全市“三保”支出188.2亿元,支出进度87.4%。其中教育增长6.4%,科技增长9.1%,社保增长18.4%,农林水增长10.9%,住房保障增长10.7%。
四是想方设法提升财政管理效能。调整完善产业政策,积极推进政策评估清理,调整取消政策条款164条,调整取消比例56.6%,取消一批与当前发展方向不符、绩效不高、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的低效、无效政策,预计减少支出责任9.7亿元。持续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持续在挖掘潜力、规范管理、提高效率、释放活力上下功夫,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第66期刊发了《安徽芜湖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 更好集中财力办大事》,推广芜湖经验做法。扎实做好债务风险防控,严格对照5年化债计划稳步推进隐性债务化解,从债务风险源头管控,依托穿透式监测系统,强化专项债券项目“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国有资产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闲置资产公物仓统筹调剂制度和资产清查核实制度,推进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五经普”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工作。
五是持之以恒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拓宽政策红利惠及面,今年以来,安排2.36亿元支持举办“徽动消费·生活芜优”消费促进活动,直接带动消费超37亿元,极大推动了消费市场活跃。举办“有奖发票”活动,居民消费潜力陆续释放,随着后期活动的延续,“有奖发票”促消费、稳增长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加快涉企资金“无感化”兑付,在省内创新设立资金池制度,嵌入发票比对功能,通过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累计兑付资金31.63亿元。5月23日,作为全省唯一地市级财政局代表,在王清宪省长主持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介绍芜湖经验。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规范政府采购文件范本,创新使用“正向激励加分、反向约束扣分”相结合的代理机构管理模式,复制推广供应商资格信用承诺制,逐步打通政府采购工作中的难点堵点。
六是坚定不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廉政责任。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职责和“一岗双责”。营造好局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常态化部署重要党建工作,机关党委书记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各支部坚持一手抓业务、一手抓党建,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加强学习教育,严肃党的纪律。局党组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及“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工作要求,通过积极动员部署、制定学习计划、举办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局范围内营造人人爱学习,肯学习、善学习的浓厚氛围。深化作风建设,强化政治担当。局党组坚持把作风建设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三重一大”事项坚持做到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和“一把手”末位表态。持续加强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廉政风险点的动态监管。将各部门作风改进情况作为综合考核中的重要内容,督查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评优挂钩,确保我局工作作风扎实。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在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今年市本级土地出让收入不及预期,预计全年较年初预算短收112亿元,即使通过采取一系列增收节支措施,市本级财力仍缺口近70亿元。2024年根据部门“一上”申报,市本级2024年支出需求383.5亿元,支出需求与财力供给之间存在150多亿元缺口,财政收支矛盾日渐突出。
二是政府债务风险加大。2024年,全市化债任务约107亿元,当前化债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受减税降费、土地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化债任务很难完成。市本级2023年全口径债务率将达到275%,较上年抬升49个百分点,经初步摸底,市本级含三个开发区已发债项目2024年债券资金需求超100亿元,资金保障压力巨大。
三是基层“三保”底线不牢。部分县市区收入下滑、财力薄弱,项目招引、城市建设挤占“三保”财力,“三保”运行存在潜在风险。当前各级财政普遍库款紧张,县市区库款保障系数勉强维持在0.1的红线边缘,大部分县市区只能优先保障民生类支出和工资类支出,部分县市区还需要市级应急调度库款。
三、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市财政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坚持有保有压、增收节支,不断加强资金统筹调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资金保障能力。
一是增强财政统筹保障能力。推进税源建设与税收协同共治机制协调联动,做好税源精准服务,提升税源转化成效。坚持亩均论英雄,对“双招双引”项目,以产业链为单位,算好经济账和税收账。加强收入形势分析研判,强化税收征管力度,加大存量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努力挖掘收入增长点。坚持量入为出,综合运用财政资金、政府债券,市场化融资等方式,区分支出性质,分门别类保障资金支出需求。
二是全力支持经济稳进提质。积极发挥“财政+金融”等政策协同效应,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方式,综合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政府投资基金等财政政策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努力促进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间的协同联动。常态化开展财政政策清理评估,做到“聚焦重点、有进有退”,减少无偿补助、直接补助等传统、低效的资金使用方式,提出资金安排的合理化建议,撬动更多市场资金参与。
三是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厉行节约要求,继续严控一般性支出及非刚性非必要支出;及时收回执行进度慢或短期内不再执行的项目资金,统筹用于新增重点事项。进一步树牢零基预算理念,转变预算编制观念,促使部门由以往的“护盘子、争资金”向“谋项目、讲绩效”转变。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安排机制,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推动评价结果运用,削减低效无效支出,使有限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四是全力防范财政运行风险。提高全流程监测能力,指导县市区严格“三保”预算执行、库款保障各环节管理,压实县市区预算审核、执行监测、监管责任;加大库款调度力度,提升各区均衡调控能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强化政府债券管理,加强政府债务全过程穿透式监测和隐性债务常态化监测,对用债项目支出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双监控”;按照上报的隐性债务化解方案,多方筹集化解资金,压实平台公司主体责任,积极化解隐性债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是适时调整完善市与区财政体制。结合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精神,紧盯省财政体制调整的最新动向,提前做好应对。对我市的财政体制,结合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适时启动调整完善,与省级体制衔接。充分兼顾市与县区两级主体的既得利益与期待利益,体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尽可能将两级政府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统一起来,进一步调动市与县市区两级主体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原则,合理界定市以下各级财政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