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03-29 11:27信息来源: 芜湖市财政局阅读次数: 字体:【  

发布时间:2024年3月29日  发布地点:芜湖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芜湖市财政局 

主持人:市财政局教科文科 陈鹏    发布人: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东祥 

                                    市财政局教科文科科长 郭琼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芜湖市财政局,诚挚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我市财政工作和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芜湖市财政局坚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围绕“产业+科创”,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注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功能作用,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以科技体制机制的突破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为将芜湖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下面我就芜湖市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做以下简要介绍。

一、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实现科技创新“加力”

一是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的协同。面对持续紧平衡的财政收支,我市财政依然保持了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据统计,从2018年至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从59.8亿元增长到78.2亿元,年均增长5.51%。与此同时,我们积极落实国家对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从2023年企业所得税预缴情况看,全市企业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23亿元,同比增长120%。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财力的保障,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研发投入的信心和底气,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更大动能。2023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69.4亿元,占GDP比重3.76%,跃居长三角第六位;科技创新指数上升50.8,上升幅度全省第一。

二是强化财政金融政策的联动。积极发挥“财政+金融”等政策联动效应,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充分运用担保费补贴、风险补偿、政府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2023年,市财政支付保费补贴4000万元,助力市级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降至0.18%,大幅度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支付风险补偿资金0.5亿元,为3880户(次)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和信用担保65亿元,其中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信用担保16.3亿元,占市级融资担保业务的25%;支持组建我市首支科创基金母基金,“以投早投小投科技”为导向,设立5年内,市财政每年按母基金投资额的20%给予每年最高3000万元补助,目前科创基金投资项目库已收集项目100余个。

二、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提质”

一是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支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健全“初创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综合运用研发费用补助、“研发双50强”奖励、高企认定奖励等产业扶持政策,激发企业研发活动全周期、全过程的创新活力,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全市兑付科技创新产业政策资金5.6亿元,惠及企业5000家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新增368家、1007家,新增数量为历年之最,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省级科技领军企业,27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费用“零”突破。

二是支持科技项目攻关。瞄准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势细分领域,每年发布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榜单和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榜单共20项。2023年,全市财政投入0.7亿元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揭榜”攻关,单个项目最高分别支持1000万元和500万元;市财政投入0.53亿元支持常规科技项目280项;同时,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获得上级资金资助1亿元,我市拟按照不超过上级资金资助金额1:1的比例予以配套资助。2023年,财政支持各类科技项目资金2.23亿元,撬动企业研发总投入17.7亿元,产出科技成果2104项,较2022年增长45.5%,其中37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三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市外优质高校资源,着力破解企业生产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加强共性技术协同研发攻关,支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与市政府共建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并给予重点研发创新平台运营和研发投入支持。2023年,全市财政投入重点研发创新平台补助资金0.93亿元。全市获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研究院数量分别占全省36%和22%。由西电芜湖研究院牵头的“新型宽禁带功率半导体核心装备、基础材料及器件先进工艺技术研究中心”项目成功入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库,获得省级补助资金1600万元。

四是引育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坚持人才优先,着力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对经认定的高层次团队通过出资参股或者债权投入等方式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对院士领衔的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73个,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超4000人,重点扶持团队119个,扶持资金10.15亿元,42个团队获省政府重点扶持,扶持资金2.58亿元。88家团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团队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改革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助力科技创新“增效”

一是改革科研经费管理。2023年,市财政会同市科技局等9个部门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措施》,从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绿色通道”管理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等7个方面,提出28条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切实为科研经费“松绑”,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2023年,全市科技项目中,施行“包干制”和“绿色通道”的项目127个,占科技项目总数的45%,获得市级扶持资金800万元。

二是简化资金兑现流程。创新运用绩效理念和工业互联网思维,会同数据资源局等部门,依托“皖事通”平台,搭建惠企政策网上超市,推动惠企政策申报、审核和资金兑付“一网通办”,让各项资金“一键直达”市场主体,减少政策兑付繁杂的环节和程序,提高政策兑付效率,减轻企业政策兑付成本,帮助企业尽快抢抓市场机遇。2023年,全市通过惠企政策网上超市兑付的科技类资金达6.3亿元。

三是健全绩效管理机制。牢固树立“大绩效”理念,建立健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机制,深化资金使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管理。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和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削减低效无效支出,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下一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扎实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打造“芜湖科创”品牌,推进省域副中心建设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


主持人: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提问。

安徽日报:财政对于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研发平台是怎么给予支持的?

郭琼:按照《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的通知》(芜政办〔2023〕6 号),公共研发平台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按照其研发投入的20%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补;企业研发平台根据年度“赛马”结果,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

安徽广播电视台:《关于改革完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措施》出台后,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完善措施有哪些?

郭琼:一是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对市科技项目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项目推行经费“包干制”,不再编制项目预算。单位项目负责人在承诺遵守科研伦理道德和作风学风诚信要求、经费全部用于与本项目研究工作相关支出的基础上,自主决定项目经费使用。二是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绿色通道”管理机制。对在芜高校和医院的市级科技项目,实行科研管理“绿色通道”,支持上述单位自主评审确定拟立项项目、自主分配立项资金。三是提高间接费用比例。间接费用按照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一定比例核定,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使用,其中200万元及以下部分,间接费用比例为不超过40%;200万元以上至500万元的不超过30%;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的不超过25%;1000 万元以上的不超过20%;对软件开发、软科学研究、基础研究类、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类项目,间接费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不超过60%。四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科技成果共同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照不低于70%比例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