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2022-2023年)》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报告
一、基本概况
《芜湖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2022-2023年)》由芜湖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4月13日正式印发,有效期2年。《芜湖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2022-2023年)》在框架上整体沿用了原先的政策体系,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强政策整合力度,取消“零星散小”“撒胡椒面”的政策项目,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对标先进地区扶持企业政策措施,结合往年政策实施绩效,对相关产业政策进行了修改完善。其中:以打造智造名城政策替代了促进新型工业化政策;以加快发展政府投资基金的意见及天使、风险、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替代了政府股权投资基金政策;将商贸粮食业政策修改为商贸流通业政策;对自主创新、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政策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对重大招商项目“一事一议”政策进行了微调。
二、推进情况
新版产业政策体系施行以来,芜湖市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是经济总量增长加快。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02.13亿元,比上年增长4.1%。2023年全市实现GDP 4741.07亿元,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99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181.22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2376.86亿元,增长5.6%。全市GDP占全省比重为10.1%,比2022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二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3.76%,成功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27位。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安徽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启动运营皖南医学院脑科学研究院、国家航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实施“赤铸之光”重大科技项目20项,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5个。建成芜湖科技大市场,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破千亿。新认定首台套产品31个、首批次新材料4项、首版次软件10个。建成80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在孵企业2000余家。
三是市场主体加速发展。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税费负担,精准支持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运用基金跟投、融资担保等市场化手段,改变以往财政涉企资金直接补助、无偿补助的模式,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全市统筹市、县市区两级资金283 亿元,支持组建88支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达742.6亿元,撬动比例达1:1.62。2023年,市财政通过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为3613户(次)经营主体解决贷款担保50.4亿元,市级担保机构担保费率仅为0.18%,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四是企业效益持续向好。2023年芜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272.54亿元,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长17.8%,居全省第1位。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48.94亿元,占全省的18.6%,居全省第2位;增长24.7%,增速比全省高17.6个百分点,全省第4位。企业利润率达到6.2%,比全省高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4%,比全省高6.6个百分点。
五是发展势能不断积蓄。成功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新增48个项目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重大项目库、总投资近2000亿元。出台首位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汽车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提高4.5个百分点,集聚“整车—零部件—后市场”规模以上企业814家、整车企业10家。奇瑞年销量突破188万辆、出口93万辆,分别增长53%、101%。
六是有效需求充分释放。支持扩大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3%。2023年新开工省重点项目461个、竣工144个。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珑腾智算互联网产业项目一期等8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协鑫20GW高效电池片制造一期、隆基年产10GW单晶光伏组件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开展“徽动消费·生活芜优”促消费系列活动,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500余场,发放消费券2.3亿元,带动消费36亿元以上。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8%,新增限上商贸单位近千家。
七是城市能级不断提升。2023年新签约及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713个、332个,中国联通长三角(芜湖)算力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天宸光储一体新能源产业基地等百亿元招商项目开工建设。拓宽招商视野,赴欧洲、日韩、东南亚开展优质外资项目招引,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成功举办芜湖紫云英人才日、紫云英金秋人才周等系列活动,成立首批市外高校人才协作基地,启动新一轮万名大学生城市体验,新增紫云英人才驿站10个。新招引大学生8.8万人,引进领军人才393人、高端人才2724人。
三、下步工作重点
(一)坚持政策动态调整。优化政策服务,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点菜”,提高政策针对性、时效性和精准性。常态化问需问计问效于企,坚持“有求必应、无需不扰”,对企业问题顶格推进、持续督办、高效解决。推进政策兑现流程再造,创新资金“直达快享”模式,财政涉企资金“免申即享”“一网通办”,一键直达至市场主体,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二)聚焦首位产业发展。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首位产业,整合中央、省、市级和县级“四级”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市县级相关政策条款,一方面紧贴上级政策方向,争取上级资金份额,实现产业政策叠加发力。另一方面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相关细分领域政策,实现产业政策的错位支持。
(三)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在现有十大新兴产业聚焦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重大项目竞赛方式补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范围,健全机制,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布局,鼓励企业牵头高等院校、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和供应链中小微企业组团“揭榜挂帅”,承担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制定针对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进行资助和扶持的产业政策。
(四)增强亩均效益理念。以效益质量为导向,实施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坚持企业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和市级产业扶持政策兑现挂钩,实行“上下浮动”,加强分类政策扶持,发现并培育好亩均效益领跑者、龙头企业、技改需求企业和入规企业等,精准有效推动工业经济稳健发展。
(五)调整优化人才政策。继续打造“紫云英”人才招引品牌,在原有政策基础上,调整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更加注重人才工作的供给侧思维,进一步拓宽用人主体视野,延伸人才选用触角,聚焦重点领域、聚焦产才融合、聚焦高端人才。